最近注意到作品日月盒只介紹過第一個試做品的製作過程,因此決定將這個作品的開發過程整理發表,給喜歡這件作品的朋友與同好參考交流。
1.發想階段
-"陰陽"主題陰陽是東方哲學與科學脈絡的原點,因此一直有想以這題材主題做一系列兩兩成對的作品。這一系列的主題除了本篇以不同神情、顱相的日月盒外,日後還會執行以地景為主題的題材(算現有山系列的延伸,)-"微表情表" 題材另外一個想發展的是心理學書籍偶爾會出現的表情分類表,這張表基本上是由平靜到不同極端情緒的表情變化紀錄。一直以來都有想將這樣的主題翻展出成套作品。而最後出來的第一件作品便是日盒,日盒的盒蓋為3-4mm的人面浮雕,我希望能賦予這張臉一種擺脫世俗的單純,且如同陽光般溫暖的神情;而對的,另一個"月盒"則是隱含著情緒的臉。
2.試作品
a. 草圖:第一步自然是手繪草圖的規劃,良好明確的規劃能讓後續的執行更加順暢,也可以避免作品製作中途決定放棄的風險。
b.泥塑:由於浮雕必須在幾公釐的厚度中,將細膩的立體轉折做出來,本作品最先以精雕油土做初步的泥塑。雖然已有草圖,但仍需要雕塑的手感與直覺做調整(下圖1)。
c. 盒蓋-翻製成蠟模再處理(處理雕件的厚度)泥塑完成後便是以矽膠做外模(下圖2),翻製成鑄造蠟(下圖3)。然後將浮雕背面挖空,做出雕件應有的厚度(下圖4)。
d. 盒蓋-浮雕翻銅、打磨處理完的蠟模就可以直接送鑄造廠翻成金屬了(下圖),成品會有鑄造與修補留下的突起或金屬液珠,需退火、修磨。為了不讓高反差的金屬鏡面質感搶掉了浮雕細膩的立體感,最後決定表面以霧面處理。
e. 盒蓋-卡榫裁切、焊接接著便是要將盒蓋的卡榫焊上了,因為盒蓋與合身的處理形式還是很多樣,因此這部分執行前還是會稍微回到紙筆規劃,盒子的最終形式確定後,會先以紙張做各部件的紙樣,再以銅板(本次製作採1mm黃銅板)裁切。隨然世界上有裁板機這樣的好東西,但是因為工作室窮,物資有限,這次都是以線鋸慢慢裁切。裁好之後接著就是敲打成型,再將未來焊接的接觸面磨平,最後就是焊接的部分了。焊接完畢會將盒蓋半沉於水中,檢查和接觸有無漏縫(看水是否會滲入)。一切完畢後會再做一次打磨,將突出的焊漬磨平。
g. 盒身-裁切>敲打>焊接盒底盒身一樣以1mm黃銅板製作,深度這次抓3公分,剛好是適合架上最大戒指。由於與盒蓋做法類似,因此下面簡述帶過;先以白紙做紙樣(紙裁好後方便彎曲,可比對盒蓋圓周,再攤平到銅板上畫線),接著挑戰臂力將材料鋸下(A),再以電木槌敲出適宜的盒身造型(B),最後焊接至銅板上(C),焊接完成後進水測試,看是否有漏縫(D),確認無誤後便可以將底板多餘部位鋸掉、打磨(E),最後再酸煮,去除氧化物(F),接著做最後的拋光,盒身部分就算完成了。
h. 調整- 盒蓋與盒身的吻合盒身與盒蓋雖然是以測量尺寸製作,實際搭配時還是有可能會有誤差,因此在最後打磨過程中,我會將盒蓋與盒身接合,以木槌沿著盒蓋邊緣小心敲打,讓兩者更密貼。一切處理完畢後,再盒身的一側邊緣,以銼刀磨出一個小小的凹口,方便使開啟盒蓋。
f. 盒蓋-酸煮,最後打磨再來會酸煮飾品去除表面氧化物,隨然以往學的是以檸檬酸+水煮,但是因為手邊剛好只有明礬,所以這次是以明礬水煮。可以看到飾品表面因為火燒而氧化為深色的部分慢慢被清除,轉為霧面飽滿的銅本色。煮完後會做最後的拋修。這樣盒蓋部分就可以算是完成了
I. 內襯
考慮各種方式後,最後採取1.5~2mm厚的紅色或黃色絨布搭配,做出內襯緩衝,加工程序快質感也相當好。後期黃銅版本還有試做鍍銀版本+黃絨布,不過電鍍金屬的反光有點強烈,因此目前未公開販售。
3. 成本控制
試做版本的日月盒完全採脫蠟鑄造,但成本過高,盒身改以壓模的方式製作才使作品能接近市場行情銷售,但目前打磨工作還是有大量手工作業,相當耗時,如果在實體通路銷售可能還是得重新調整售價(也就是說想買最好趁現在)。
4. 表面處理嘗試
銷售的可能性產生了之後,便開始表面處理的嘗試。日盒的面材料原始設定為黃銅或黃銅鍍金,月盒則為銀煮過明礬後的本色(銀白霧面)。但由於鍍銀後的加工處理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,最終決定只採用銅版本(但鍍金、鍍銀版本可接受訂做)。打磨上則盡可能保留盒蓋在鑄造收縮過程中自然出現的霧面質地,增添皮膚毛細孔般的手感。
月盒退火後產生的自然氧化效果
各種電鍍處理嘗試
未採用的松木盒包裝,裡面是鍍銀試作品,考慮到成本拉抬太高,最後銷售以小牛皮紙盒包裝
5.最終結論
最經過各種嘗試,最後決定以黃銅材質作為銷售成品。雖然原本預定以鍍銀的版本銷售月盒,但是